關閉

歷史與未來的交會——成大人社中心、台糖企業、大眾基金會共築農業與人權新願景

2025-08-18


圖左起:人社中心楊政達主任、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、大眾基金會董事長簡明仁、台糖董事長吳明昌共同展示簽署之合作備忘錄(圖/成大提供)


記者黃華安/台南報導


風和日麗的午後,台南熱情的陽光映照著成功大學校園的紅磚與綠蔭。8月14日,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與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、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,共同在校內舉行一場莊重的簽約儀式。這份學術合作與交流備忘錄(MOU),承載著三方對農業發展、人權教育以及歷史記憶的共同關切,也象徵著大學、企業與民間力量的再次交織。

簽署現場,成大副校長陳玉女莊重地見證,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、台糖董事長吳明昌以及大眾基金會董事長簡明仁,一同在文件上簽下名字。筆鋒落下的瞬間,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願景交會於此。值得一提的是,簡明仁董事長正是日治時期臺灣農民運動重要人物簡吉之子,這層血脈與記憶,使簽約的意義更添沉重與感懷。


由大眾基金會捐贈之「臺灣農民運動史料」(圖/成大提供)

大眾教育基金會在儀式中,特別將多年來關於「臺灣農民運動史料」的重要研究成果正式捐贈給人社中心。這批史料不僅是歷史的證據,更將結合人社中心正在推動的 AI 計畫,建構臺灣農民運動資料庫。未來,透過數位技術與人工智慧的加值,民眾將能更便捷地認識農民運動的軌跡,理解農民爭取權益的艱辛過程。

「台糖有豐富的文化資產,也有許多優秀人才。成大與台糖一直保持密切合作,而大眾教育基金會長期關心農業發展、食農教育與人權議題。成大創校迄今,始終強調社會實踐、社會服務以及與城市的結合,很高興三方能有這樣的合作契機。」副校長陳玉女致詞時,語氣堅定而欣喜。

吳明昌董事長則回顧了二十年前台糖總公司南遷臺南的歷程,他感性地指出:「成大校風務實,這些年來成大給予台糖許多助力。簡吉先生一生致力於農民運動,為農民爭取權利,而大眾教育基金會長期關懷弱勢群體,投入歷史、藝術等文教教材的研究與推廣。今日我們三方攜手,相信能讓更多民眾對過往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,也能為食農教育與農業發展帶來正面效益。」

來自農民運動世家的簡明仁董事長,更是懷抱著特別的心境參與其中。他說:「能與成大、台糖合作,一起推動人權和農業的歷史教育,落實社會實踐,我感到非常欣喜。轉型正義,已是社會共識,而轉型正義的基礎,就是要讓大眾確實認識歷史真相。大眾教育基金會過去三十多年來,不斷努力尋求歷史相真,為前輩還清白。臺南文化深厚,歷史古蹟眾多,與成大合作,一定能開發出許多適合學生踏查走讀的地點與路徑。」

陳文松院長也在致詞中強調,台糖與糖業試驗所長期在臺灣農業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,而簡吉一生對農民運動的貢獻,正是這段歷史最重要的註腳。「能夠見證這份合作,實在感到榮幸。」他語帶自豪。

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則進一步闡述,近年人社中心通過多項大型計畫,包括教育部USR(大學社會責任)計畫、「大專院校轉型正義與人權教育:南臺灣行動與實踐計畫」、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、「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」及「臺灣運動文化專案」等。這些計畫無一不強調大學對社會的承擔,以及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的重要性。楊政達說:「此次簽訂MOU,借助台糖與大眾基金會在農業與人權領域的研究與資源,將能讓相關計畫更深入推展至地方,觸及產業與基層教育。」

簽約儀式後,與會人士更親眼見證了由人社中心開發的臺灣農民運動史 AI 平臺。該平臺以「檢索增強生成」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 RAG)模式為核心,即便在資料規模有限的情況下,仍能精準檢索關聯資訊並生成答案。未來,這項平台將逐步向大眾開放,成為理解農民運動與歷史真相的新窗口。


三方代表暨在場眾多貴賓之大合照 (圖/成大提供)

簽約大合照中,三方代表與眾多貴賓一同留影,現場隆重而熱烈。成大方面與會者包括文學院院長陳文松、人社中心副主任黃恩宇、教授秦嘉嫄與陳志昌老師。台糖公司研究所所長黃怡仁、研究所典藏應用組林怡彤與孫志欽,以及董事長秘書盧欣慧皆到場見證。大眾教育基金會則由陳延輝教授、蔡榮捷校長、葉顯光總經理、吳順意董事、林紹威顧問與吳義德先生共同出席。

人社中心會後表示,透過與台糖與大眾基金會的合作,未來不僅能有效推動校內各項社會實踐計畫,更能將觸角深入至地方產業與中小學教育。大學社會實踐的力量,唯有真正走入社區、走入生活,方能落地生根,開花結果。

在這場簽約的背後,是歷史記憶的承傳,也是社會責任的再一次啟動。臺南這片土地,將因大學、產業與民間的協力,而展開一段新的耕耘與思考。


三方代表人士於會議中出示學術合作與交流備忘錄(MOU)之合影 (圖/成大提供)

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(簡稱人社中心),是成大專責推動人文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核心單位。中心由主任楊政達、副主任黃恩宇帶領,並設有研究教育組、社會實踐組、行政企劃組等分工,由多位教授與專業人員共同負責,確保中心在研究推動、社會參與與行政規劃上都能兼顧。

人社中心的特色在於「跨領域、重實踐」。不僅聚集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者,也連結規劃、建築、理工、醫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力量,讓學術研究能回應真實社會問題。近年來,中心承接教育部USR計畫、國科會人文創新計畫,以及轉型正義與人權教育等專案,從在地文化保存、農業發展,到人權與歷史教育,都積極推動。

對外而言,人社中心就像是一座橋樑,把大學的知識與地方社會連結在一起;對內,它則是成大師生跨域合作的平台。無論是研究、教學還是社會服務,人社中心的目標,都是讓「知識能真正走入社會,成為公共價值」。